首頁> 產業資訊> 正文

AR+AI:從工具到“第二大腦”的進化

2025-05-09 13: 31

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,很快你將不再需要頻繁低頭看手機,只需一副輕便的眼鏡,就能實時獲取信息、翻譯、感知情境、進行思考,甚至預測你的需求。這不是科幻電影,而是AI與AR技術融合帶來的真實體驗。

AI和AR技術的融合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自然、便捷的交互體驗,正在引領一場智能硬件革命。Meta公司CTO Andrew Bosworth 曾對媒體表示:“永久在線的AI體驗將讓智能眼鏡取代智能手機”[1],而這一未來,正在加速到來。

01、AI大模型:技術普惠與個性化AI
AI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世界。推理大模型的出現,賦予了AI“像人類一樣思考”的能力,它不僅能夠理解文本的表層含義,更能深入洞察語境與邏輯,生成更貼近人類思維方式的回應。這種突破性能力,大幅提升了AI的基礎應用水平,並在人們的日常工作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。

DeepSeek的出現尤為引人注目,它通過優化算法和架構設計,顯著提升了推理大模型的預訓練效率和推理速度,大幅降低了模型的訓練時間和推理成本。這使得AI應用能夠更廣泛地部署在各種設備上,包括資源有限的移動設備,真正實現了AI技術的普惠化。


AI大模型的部分能力

隨著AI能力的不斷增強和工具的日益豐富,“如何更高效、便捷地使用AI”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。然而,每個人的需求都是獨一無二的,比如:文本、圖片、視頻、代碼生成等不同的用例。融合不同類型數據的多模態大模型,則可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的服務,滿足多樣化的應用場景需求。

因此,AI應用正在從“更智能”向“更懂你”的方向演進。通過持續分析行為數據,AI系統能夠不斷優化自身的性能和服務,真正實現“個性化AI”,這將推動AI向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和更深度的應用場景滲透。

02、全天候AI助手,從“無所不能”到“隨時隨地”
在AI應用中,“輸入”和“輸出”同等重要。“輸入”是你告訴AI需要分析和執行的內容,而“輸出”則是AI反饋給你的結果,這些可以是文字、聲音、圖片或視頻。目前,人們使用AI頻率最高的設備仍然是PC,然而這並非最“自然”的AI交互方式。

“全天候AI助手”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、進行交互,而無需依賴手機或PC。這種便利性和自然性是傳統設備所無法比擬的。如今,ChatGPT的語音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,成為一種高頻的輸入方式。也就是說,AI應用的靈活性和便利性不應再受制於設備的形態。

基於這一理念,此前出現了包括 AI Pin、Rabbit R1等胸針式、手持式的AI終端,這些設備的一致目標是提升AI使用的靈活性。然而,這些AI專用設備並未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,除了設備自身形態的體驗差異,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“交互便利性”。

當 AI 變得“無所不能”的同時,更理想的交互方式是“隨時隨地”發起指令、返回結果。例如,在廚房當你雙手都在忙碌時,你可以隨時查詢菜譜或設定虛擬計時器。這意味著,全天候AI助手需要一個“Always On”的設備來感知你的需求。


支付場景 - Rokid Glasses

從便利性角度來看,TWS耳機雖然目前被廣泛使用且表現出色,但在長時間佩戴的舒適性與功能集成度方面,智能眼鏡顯然更具優勢,是AI技術的理想載體。AR眼鏡不僅具備“Always On”的能力,還為AI提供了“視覺顯示的輸出窗口”,能夠實現視覺、聽覺等多模態信息的集成,進而提供更自然的交互體驗。

智能眼鏡配備的攝像頭、麥克風等傳感器,為AI提供了遠超智能手機的數據維度,使其對多模態大模型的支持更為強大。正如Meta公司CEO紮克伯格所言:“(智能眼鏡)是理想的AI終端,它的獨特定位可以讓你見你所見,聽你所聽”。[2]

03、AR+AI:重塑人機協作的邊界
不僅如此,AI使得AR眼鏡進一步變身為你的“個人助理”,甚至成為你的“第二大腦”。它可以根據你的偏好或歷史行為,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,例如,根據你的閱讀習慣或觀影喜好,推薦書單或影視劇。The Verge在Android XR及智能眼鏡原型設備的體驗文章中提到:“在這一個小時里,我感覺自己就像托尼·斯塔克(鋼鐵俠),而 Gemini 就是我的J.A.R.V.I.S.”[3]。

當AI結合AR眼鏡的視覺顯示與感知能力時,還能提前預測你的需求,帶來更具變革性的體驗。例如,在外旅行時,它會提醒你酒店房間號碼;當你看向餐廳的外語菜單時,它會提示是否需要翻譯;當你動手安裝家具時,它會高亮顯示每一個環節用到的工具,並告知你接下來的操作步驟。

然而,要讓AR眼鏡成為AI的最佳載體,關鍵挑戰是實現輕量化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,從而支持全天候佩戴。

對於一款穿戴設備尤其是“眼鏡”而言,做到“Always On”並非易事。眼鏡內的每一寸空間都極為寶貴,其中:光學顯示方案對AR眼鏡產品形態的影響最為顯著。許多基於LCoS、DLP顯示方案或BirdBath光學方案的AR眼鏡,不僅體積較大,不利於小型化和輕量化,也無法滿足AR日常穿戴對美學的要求。


Even G1 A [4]

MicroLED微顯示方案在為用戶提供“全天候AI助理”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,它憑借“體積小、亮度高、功耗低”等優勢,成為了輕量化AR眼鏡的理想光學方案。目前最小的MicroLED光引擎僅0.15立方厘米大小,輕至0.3克,可以輕松助力終端廠商打造更符合日常佩戴習慣的AR眼鏡。例如,Vuzix Z100、OPPO Air Glass 2等基於JBD MicroLED微顯示的AR產品,不僅外觀與普通眼鏡無異,且重量輕至30多克,為全天候佩戴提供了完美的基礎。

通過極致輕量化的創新突破,MicroLED新型顯示技術正驅動AR眼鏡走進主流視野。與此同時,AI技術的快速叠代、全天候在線以及自然流暢的交互體驗,正推動智能眼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AR+AI不僅重塑了我們與世界的連接方式,開啟了新一代人機交互體驗,更將進化為人類的“第二大腦”,為人們帶來更多便利與創新,引領我們邁向一個更加智能、美好的未來。

TrendForce 2024 近眼顯示市場趨勢與技術分析
出刊日期: 2024年07月31日
語系: 中文 / 英文
格式: PDF
頁數:139 

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關於LEDinside的細節,歡迎聯繫:

Global Contact: ShenZhen:  
Grace Li +886-2-8978-6488 ext 916
E-mail :
Graceli@trendforce.com
Perry Wang +86-755-82838931 ext.6800
E-mail : 
Perrywang@trendforce.cn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