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分析評論> 正文

後白光LED專利時代 中國LED廠能改變賽局?

2017-07-11 18: 23

LED產業過去由日亞化學、歐司朗光電半導體、科銳、豐田合成、Lumileds等五大廠交互授權形成龐大的專利網,任何想要賣到海外市場的LED廠商,多多少少都需要繳交「保護費」才能順暢通行。然而隨著專利到期、台韓廠崛起為專利強權,以及中國廠商力爭上游,如此寡占型態已經悄悄出現改變。

五大專利網逐漸式微

過去LED專利訴訟案件多半是這些專利大廠控告台灣、韓國與中國廠商,其中又以日亞化學最為強硬、啟動專利戰爭的頻率最高。2009年日亞化學與首爾半導體的專利大戰以和解收場後,首爾半導體也成為專利授權網的一員,過去五角形的專利授權態勢因而轉變成六芒星的型態。

不過,隨著五個專利大廠的本業經營越來越困難,其他專利大廠開始改採收取專利授權金或釋出專利的方式求生存。此外,日亞化學被譽為門神級的白光專利(YAG patent 925)將於2017年7月29日到期,再加上台灣的億光電子針對日亞化學持有的專利提起專利無效訴訟,也在美國等部分國家獲得專利無效的成功判決,已經大幅削弱日亞化學的專利強度。隨著LED大廠築起的專利高牆開始崩解,過去這些廠商靠著專利壁壘在全球LED市場呼風喚雨的榮景恐不再。

中國廠商試圖取得海外市場的入場券

除了大廠關鍵專利將到期,可能影響過去嚴密的專利網外,中國廠商的動態,也為後白光專利時代帶來不少變數。

從LEDinside的LED市場排名觀察到,中國LED廠商大舉擴產,已擠入全球前十強。此外,中國廠商近年來透過併購取得不少海外公司,例如中國電子信息集團取得Bridgelux的股權、三安收購Luminus,以及豐田合成授權瑞豐與聚飛光電,在在顯示中國廠商試圖取得進入海外市場的門票。再加上越來越多國際品牌大廠開始將代工訂單釋放給中國LED廠商,其產品出口海外市場的份額逐漸提高。中國廠商強勢崛起,對國際大廠與其他區域的廠商造成極大威脅,預期未來專利訴訟將層出不窮。

而億光在2017年6月對普瑞光電(Bridgelux, Inc.)提起訴訟,據了解侵權產品包括廣泛用於照明的2835產品。普瑞光電宣稱在全球擁有超過750項LED晶片與封裝技術專利,又與科銳達成專利交互授權,其母公司為中國電子信息集團。此為中國廠商藉由海外收購LED公司,以進入海外市場的一個具體實例,後續發展值得觀察。而此次億光主動出拳,也凸顯在LED產業版圖變遷下,廠商已調整策略、積極維護自身優勢。

日韓台大廠將訴訟轉向下游廠商

近年台灣與韓國廠商在專利訴訟的策略上,也隨著產業情勢的驟變而出現轉變,台灣與韓國廠商由於競爭壓力日增,成本又不敵中國廠商,因而改採主動出擊打專利訴訟,透過訴訟進行防堵。

根據LEDinside觀察,以LED照明為例,若照明代工廠想要出口產品到歐洲、美國、日本等注重專利保護的市場,基本上還是需要使用沒有專利疑慮的LED,零售通路與照明品牌才會接受,所以大部分代工廠只好選擇五大專利廠商生產、價錢較高的LED。但是考量成本,部分產品也會選擇首爾半導體、三星LED以及LGIT等韓國廠商的LED元件。而台灣的億光電子因為與日亞化學的專利訴訟取得有利的判決,再搭配晶元光電的晶片,產品獲客戶肯定、可以行銷全球。

過去LED產業以競爭者之間的訴訟為主,但近來開始有大量的案件是直接針對應用廠商。以往業者不願意對應用廠商提起訴訟,是因為應用廠商可能是競爭對手的客戶,也可能是自己的客戶。應用廠商使用LED時一向抱持著「A廠牌的LED用一些、B廠牌的也用一些、C廠牌的也用一些」的心態,認為既然已算是客戶,就不會有訴訟的問題。但2016年3月日亞化學率先打破這個慣例,對北美第一大電視品牌Vizio提起訴訟,接著也陸續對Feit、Lowe’s、TCL等廠商提起相同專利的訴訟,其中,Lowe’s為北美第二大DIY通路,僅次於Home Depot。據了解,被訴對象某個程度都使用到日亞化的產品,這些案件目前都仍在進行中。

有此先例後,晶元光電、億光、首爾半導體等也採取類似策略。首先晶電及首爾都提出針對LED燈絲產品的專利訴訟,目前部分訴訟已達成和解,但對下游的LED照明業者已產生警惕作用。2017年4月晶電控告美國通路廠商Lowe’s,而億光也對日亞化學、西鐵城電子及其客戶大光電機提起訴訟,據了解大光電機為日本前五大照明廠之一。有鑑於這些直指客戶端的專利訴訟愈來愈多,也讓LED業界重新思考,是否在2017到2018年日亞白光專利到期後,專利競爭就會告一段落?

LEDinside認為,儘管日亞化學的專利到期、專利網出現鬆動已使得各廠商改變其專利布局與策略,然而,這也不代表專利大門就此敞開,而僅是專利戰的開端。因為日亞化學過去專利絕對壟斷的強勢地位已經不復存在,加上各LED廠商均擁有自己的專利,彼此間的差距已經拉近,預期專利戰火將持續延燒,LED應用廠商仍須小心因應。

推薦文章